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74—1875年,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即防日与防俄并重、西北与东南并重;既保证台湾的安全,又维护新疆的完整,既维护了传统又关照了现实,是一种典型的理想主义选择。但是在国力不振、朝政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两防并重”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摘编自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至20世纪末,关于晚清海防与塞防争论之研究慢慢摆脱了“性质之争”的局限,在近代化视角下,研究重点集中在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上,其研究空间由此得到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海防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二)中国边疆治理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三)地缘政治和国防战略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

——摘编自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我认为,晚清海防塞防之争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催生的国防战略之争,实质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 它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海防与塞防之争虽起因于“伊犁事件”和“台湾事件”之“偶然”,但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从国际背景看,它是世界范围内的海权与陆权斗争在中国的一种体现。无论是海权国家还是陆权国家,都把中国视为夺取世界霸权的关键地区。19世纪70年代,中国西北、东南边疆出现严重危机。当日、俄分别从海陆两面同时威胁大清帝国时,捉襟见肘的清统治集团面临海防和塞防的两难选择,传统国防观念受到严峻挑战,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轻重缓急的争论在所难免。从国情和历史传统看,受地理环境 、农本经济、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传统军事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长期固守“重陆轻海”、“重北轻南”的国防观念,中国虽有万里海疆,但实际上长期处于“有海无防”的局面。当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东南沿海国门后,传统农业文明开始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断冲击。海防塞防之争正是对这一冲击的本能回应,其实质就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并着手筹划近代海防建设。洋务运动中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的诞生。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轮船制造厂,设立海军衙门等,折射出晚清国防观念与国防建设的变迁。海防塞防之争后,清政府逐渐充分认识到新疆、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在新疆(1884年)、台湾(1885年)建省,加强对两地的治理管辖。由此可见,晚清海防塞防之争及其结果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和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晚清海防塞防之争不仅在当时影响重大,也为当代中国解决现实问题、制定国防战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钓鱼岛、南海主权之争唤醒了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中国是陆海复合型国家,兼具海陆地理特点,必须妥善处理确保陆权与发展海权的关系。在强大综合国力的支撑下,我们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与东南沿海祖国统一大业协调并进,积极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 试题分析: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晚晴海防与塞防之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5分)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城市与王权、宗教和安全密不可分……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

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

万人以上城市

数量(个)

平均城市规模(千人)

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1500

5.6

154

22

61.6

1650

8.3

197

31

74.6

1800

10.0

364

34

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从建国以来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1949年至1961年的城市恢复、发展阶段。恢复新设了大批城市,而且促进了更多各类城市的发展。

1961年至1965年的城市调整、压缩阶段。调整了各地城市的发展计划和规模,压缩了设市的建制和数量。    

1966年至1978年的城市停滞、徘徊阶段。    

1979年至今的城市复兴、迅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摘编自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点。(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6分)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不能实现转型?(4分)

(3)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以上四个阶段特点的背景或原因。(8分)

 

查看答案

“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B.“光是画中的主角”

C.“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           

D.“我不爱理性的绘画”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说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后来,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B.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查看答案

 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启蒙思想的实验田”。19世纪晚期该国政体的特点是                                                               

A.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               

B.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C.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家元首没有实权      

D.议会有不独立的立法权,不能组织和监督政府

 

查看答案

下图是选自美国查尔斯·莫里所著《文明的解析》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满分5 manfen5.com

 

A.英国逐渐成为欧洲科技中心     

B.法国重商主义的盛行是大量科学家诞生的土壤

C.德意志分裂割据制约了本国科学家的涌现        

D.意大利已有的科技中心地位发生动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