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朝鲜战争历时三年,在板门店走到了尽头。...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朝鲜战争历时三年,在板门店走到了尽头。

战争结局是平分秋色,敌对双方彼此坐下来停战言和,战争终点基本上是战争的起点。

这种结局的本质涵义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继续维持雅尔塔模式的僵持局面,朝鲜民族以战争方式完成统一、突破雅尔塔格局的尝试在雅尔塔模式始作俑者的介入干预下遭受了挫折。同样,雅尔塔争雄角逐的两个超级大国政治家们企图突破对方缓冲区的尝试在经历了一番较量之后也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材料二  读下图

满分5 manfen5.com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朝鲜战争的观点。(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朝鲜战争对当时各主要交战国和当今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9分)

 

(1)观点:① 朝鲜战争是雅尔塔体系的产物。(2分)② 是朝鲜人民突破雅尔塔体系的尝试,(2分)③ 是美苏两国维护雅尔塔体系的较量。(2分)。 (2)影响: 对各主要交战国:① 对韩朝: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跟随美国加入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社会主义阵营。(2分)② 对美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失败。(2分)③ 对中国: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分) 对朝鲜半岛局势:韩美联合军演,是朝鲜战争结局的继续,使得今天朝鲜半岛局势仍动荡不安,成为大国角逐的热点地区和当今世界的一个“火药桶”。(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继续维持雅尔塔模式的僵持局面,朝鲜民族以战争方式完成统一、突破雅尔塔格局的尝试在雅尔塔模式始作俑者的介入干预下遭受了挫折”可以看出材料一的观点是雅尔塔体系是造成朝鲜战争的根源,同时朝鲜战争也是突破雅尔塔体系的尝试。(2)此题考查的是朝鲜战争的影响。学生可以从朝鲜的角度、美国的角度和中国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分析不同的思想。对当今的影响可以从今天的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进行分析。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朝鲜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局限性。(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当果断的拿破仑把革命事业掌握在自己手里,当他认为自己就是革命(即1794年热月9日后被贪婪的资产阶级所扼杀的那次革命),当他这个‘寡头的’民主(一个法国作家就是这样称呼他的)接二连三地派遣军队袭击德国的时候,‘基督教德意志’社会就最终地被消灭了。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诚然,他的行动表现出来是暴虐的,但是他的暴虐甚至不及公会的代表们可能表现出来并且实际上已经到处表现出来的一半,不及被他打倒的王公贵族们所惯于表现出来的一半。在法国已完成其任务的恐怖统治,拿破仑以战争的形式把它搬到了其他国家,这种‘恐怖统治’德国是十分需要的。拿破仑摧毁了神圣罗马帝国,并以并小邦为大邦的办法减少了德国的小邦的数目。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巳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拿破仑入侵德国之举的态度和理由?(5分)

(2)对比材料一,列宁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与恩格斯有何不同?(2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战争失败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拿破仑战争性质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法德美比较表一

    项         目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4

2

3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次)

 1.3

 1.9

 8.1

 4.6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1

  2

材料二  英法德美比较表二

国  家

1913年工业产量位次

3

4

1

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5

  4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时  间

大   事   记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7年4月

美国参战。

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的认识。(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这一问题产生了怎样直接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战”的特点。(8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为纯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材料二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权。”

——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政治纲领》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待太平天国运动是一种什么态度?(2分)扼要指出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3分)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似点。(2分)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在吸取太平天国运动教训的基础上又是如何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6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人之为也”。(自序)揆之于人事,则应顺时而动,有所作为,若“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故在此无事无时不变之世界中,须“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如此,才可“日趋于善”。

——《变法通议》

材料三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2012年)

(1)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同点,(3分)从阶级的角度分别指出两则材料中的言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6分)

(2)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