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国民并...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

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

A.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民国时期的社会建设没有任何成效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革命已经推翻旧制,建立民国,可民国时期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不符;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

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

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

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C.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

D.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查看答案

有人说,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

    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   )

A.《南京条约》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

B.《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

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

 

查看答案

(28分)民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这些过剩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因此,江南地区的人民为了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一方面不断围垦湖田,另一方面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出路。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这种棉布生产相对独立的行业,因为需要较大的生产规模,而吸引了大量的雇佣人员……种桑养蚕产丝是江南农民的另一主要副业,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盛泽就是因丝织业而繁盛壮大的巨镇,到康熙中期发展到“居民万有余家”。

——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材料三  1937年7月22日,通过《班克里德—琼斯农场租佃法》,并据此成立了农田保障局,农田保障局的任务是帮助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资助小农保存其土地,或撤出瘠地,并帮助农业季节工……它还帮助农民清除债务。1938年,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小麦等五种主要作物的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面临哪一严重的社会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化解这一问题的相关措施所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余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哪些变化趋势?(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产生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整顿农业的特点和直接目的。(6分)

(4)民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涵义是在一定社会阶段人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结合上述材料,简述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6分)

 

查看答案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由于当时欧洲和日本科学文化落后,欧洲人和日本人虽然见到了中国的火器,但却没有立即加以仿制和使用……16世纪以来,欧洲人在火炮上取得的任何一点新的进步,就即被运用到舰船上……欧洲国家重金聘用铸炮师和技术精湛的制炮工匠,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把大批犹太工匠请到国内,……给予优惠待遇,令其铸炮。1793年英使马嘎尔尼到北京谒见乾隆皇帝,在呈送的礼品单中包括8门每分钟可发射7颗炮弹的铜质野战炮。事后清廷将之束之高阁,未加认真研究和仿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材料二  丁宝桢(洋务派)在办山东机器局和四川机器局期间“未雇用一洋人”,他认为雇请“洋匠”不但费用昂贵,“每名工值岁费二三千金”,更重要的是,“我方学彼之长,若再借彼人为工师,则西人之教法必将秘之而不能尽授”,凡“一切受制于洋匠”,制造亦不能精良。……他在督川期间选拔和起用了曾昭吉、高启文等精通机器制造、勤奋钻研的技术人员。他还在四川省内挑选“巧而朴者入局肄习”,为四川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2010年1月22日《中国民族报》

材料三  自明治元年至三十一年,政府共聘请外籍专家四千多人……1879年专家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这些外籍专家被主要用在培养日本人才上,一旦日本自己的人才脱颖而出,便及时削减外籍专家人数……十分注意将引进的西方技术加以“日本化”。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1)唐宋时期,中国已开始使用哪些火药武器?(2分)根据材料一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火炮技术领先中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丁宝桢的人才政策及其理由,(6分)并分析丁宝桢在洋务运动中做出的突出贡献。(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本“求知识于世界”的影响。(2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好人才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2分)

 

查看答案

下边两个常见的图片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是

满分5 manfen5.com

 

A.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

B.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信息网络化

C.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

D.知识经济化和信息网络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