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

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充其故

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贶:意为赏赐)。然天贶愈深,

予惧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难承,兢兢惶惶,以俊天稚,为归政全人,夫复何言!”

——乾隆《御制十全记》

材料二  中国“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

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

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问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

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

上沉没,也会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控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   

——《马夏尔尼眼中的“康乾盛世”》

(1)材料一中乾隆皇帝自我评价的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自我评价?(9分)

(2)材料二中马戛尔尼是从什么角度评价清朝帝王的?两则材料观点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1)(9分)出发点:乾隆皇帝肯定自己在军事上的成功。(3分) 看待: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好大喜功,视野狭窄,仅强调军事在国家强盛中的重要性;夜郎自大,没有看到世界潮流。(6分) (2)(6分)角度:全球文明发展进程(或文明史、全球史的眼光)。(3分) 反映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事物得出的结论不同。(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其自我评价的角度和出发点是肯定自己在军事上的成功。第二小问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既看到乾隆军事上的成功对维护国家统一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到清已经在落后于世界潮流。 材料二评价清朝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反而倒退,可见是站在全球角度评价清朝帝王。     材料一是从国内的角度评价的,材料二是从世界的角度评价的,因而得出了不同的观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乾隆(课标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楚:“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  冷战时期,是固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器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                                        ——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的“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9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1941年)称:“今后领导国人,挽回大局,仍不能不指望执政之

国民党……请以武力属之国家,而勿分操于党;彼此互相理性相见,而视大众趋向为依归。国家统一,夫

岂难定。申言之,即必须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是也。”

材料二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1945年)提出:“一、召集各党派会议,产生战

时举国一致之政府。二、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职业、身体之自由,废除现行一切妨害上列自由权

利之法令与条例。三、开放党禁,承认各党派公开合法地位……七、废除特务及劳动营等类组织。”

材料三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7年)提出:“日寇投降以来,共产党为实现国内和平的努力,是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的,本盟今后要与他们携手合作……彻底消灭独裁卖国的国民党反动集团!,”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民盟对国民党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盟政治立场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经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伸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l)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的背景是什么?(6分)

材料二  “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2)在材料二中,范仲淹特别强调了什么内容?(3分)为什么?(6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历来,人们对他评价不一。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评价很低,认为其一生就是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为反动的人物之一。“文革”后,对李鸿章的评价渐趋公正,认为李鸿章与当时的顽固派相比,是开明的、进步的。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洋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起到了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进程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李鸿章的镇压革命、实行妥协外交、举办洋务是一整体,不可分割,其核心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其举办的军事工业,虽然打着“御外侮”和“自强”的旗号,但是他所指挥的淮军从未向侵略者发过一枪一弹,所屠杀的均是中国人民。其创办的民用工业,实行封建垄断政策,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李鸿章“外须和戎”的外交政策,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评论材料中对李鸿章的评价。(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项事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指出:“……在今后,我们还必须经常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堕落现象的斗争,经常把不可救药的腐化堕落分子清除出党。”会后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材料二  中国发展的绝对概念可以由下列事实表示,她现在是世界第二大产煤国;机床产量已超过英德;钢铁即将超过美苏之外的所有国家。新政府进行的水利、植树巨大综合工程,加上铁路和公路的扩充,减轻了水旱灾的危害;到1953年,粮食总产量为16700万吨,1958年达到25000万吨。到1960年底,全国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由解放前的80%以上下降到30%,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由11万增加到81万,增长了7.36倍。

——格林(英)《觉醒了的中国》

材料三   尽管在改革的后期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是,有两个基本事实必须肯定: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完成消灭私有制这样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更,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是在国民经济基本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的;二是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而是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勃的巨大变化-----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 《人民日报》(1992年8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6分)

(3)材料三中的“社会变革”是怎样实现的?(4分)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社会变革有什么特点?(3分)

(4)材料四中首钢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钢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