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为《近代...

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年)》一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适应了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C.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D.西学东渐已涉及文化生活领域

 

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及表格内容可以得出“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内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且涉入到文化生活方面,故ABD都是材料的体现,但不和题意要求,而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列广告:“女学士周XX,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XX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   

①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    

②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  

③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  

④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材料是要说明

A. 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B. 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C.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查看答案

清朝官员沈葆桢认为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会侵占“民间之田庐……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众愤所加,何所不至。”对此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①沈葆桢非常关注民生

②沈葆桢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外国人借修筑铁路侵略中国

③沈葆桢的主张表现了清朝官员对西方物质文明的排斥心理

④沈葆桢害怕铺设铁路引起民变影响王朝统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是一位全力奖励学术的皇帝。他收录了五十名饱学之士来编撰《明史》,他们在翰林院博得了优厚职位,令那些经正常科考获取功名的士子嫉妒不已,他还时常赐宴款待一些名儒才子……由于康熙对学术的奖励,几部不朽的巨著编撰了出来,其中最著名的有《康熙字典》、重要的辞书《佩文韵府》、《朱子全书》和一部多达5020册的大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

——摘编自(美国)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799 年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官后,通过法案确定巴黎理工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传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和制图技术,特别是为炮兵、工兵、路桥、造船、军用和民用工程、开矿和地理等技术性的公立专科学校输送学生。” 传记作家奥特在《拿破仑》前言写到“他是一个人类文化的摧残者吗?……把教育绑架到军国主义的战车上……然而,他却是一位法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1)从材料信息来看,康熙和拿破仑对本国文化的发展各有何贡献?据此概括两国不同的文化政策特点。(9 分)

(2)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产生不同文化政策的背景。(6 分)

 

查看答案

(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西德提出了“哈尔斯坦”主义。根据这个主义,除苏联外,联邦德国拒不承认或终止承认那些承认东德政权的政府。……

这个不承认政策不是基于法律考虑,而是基于政治考虑。如果认为推行这一政策的动机是法律上的形式主义,那将是一种误解或者是歪曲。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材料二  我们的东方政策实际上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的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德国政府的政策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几个世纪来,德国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我们正在努力重建这个遭到破坏的桥梁,把它建得更好,更牢固,更可靠。

——《维利·勃兰特关于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论述》(1969年)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新东方政策是对“哈尔斯坦主义”的重大修正。(8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东方政策提出的背景。(7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