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

(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李贽《藏书》: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分.中间千百余年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1)据材料一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材料二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2)比较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异同。(6分)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梁如此看待儒学的目的?(6分)

材料三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假使中国的东西仅只同西方化一样便算可贵,则仍不及人家,毫无可贵!中国文化如有可贵,必在其特别之点,必须有特别之点才能见长!宋以后所谓礼教名教者又变本加厉,此亦不能为之曲讳。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

(3)材料三中梁漱溟先生的观点是运用什么史学方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 (2分)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评价梁漱溟先生的观点.(8分)

 

(1)不同:朱熹认为儒学不可变,李贽反对将孔子的言论视为衡量是非的标准。(4分)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分) (2)都认为儒学强调“贵贱有序”的统治秩序。(2分) 异:康有为认为儒学具备平等、进化的思想;(2分)梁启超认为儒学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是民主的障碍。(2分) 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兴民权设议院,实现君主立宪,变法图强。(6分) (3)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或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2分) (4)从事实出发,注重文化自身的特质,强调中国文化需要有自己的特长(2分),也指出了其束缚人性的局限,(2分)具有合理性(2分),但过分强调特色容易保守,没有注重文明发展的时代性(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整理能力,依据材料“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可知朱熹认为不可改变儒学的地位。结合“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可知李贽反对将孔子的言论视为衡量是非的标准。第(2)问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解题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材料,其次依据材料从二人的身份与思想观点去分析归纳,由“在各明名分”与“严等差,贵秩序”可知两者都强调“贵贱有序”的统治秩序,而康有为认为“用在与时进化”以为儒学具备平等进化的思想,梁启超则认为“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意为儒学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是民主的障碍。两人所持观点目的需要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如民族危机、西方思想的影响等。第(3)问,考查学习历史的方法论,材料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放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多角度分析,体现了历史评价与辩证评价历史的方法。第(4)问,考查评述能力,需要对材料进行归纳,由此可知,作者既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也看到了其存在的局限性,分析具有合理性,但是受时代的局限作者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思想;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历史分析与历史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2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

时  间

内    容

1862年

创办北京同文馆(外语)

1863年

创办广方言馆(外语)

1866年

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

1867年

创办天文算学馆(科技)

1887年

创办天津电报学堂(科技)

1872—1875年

派遣留美学生共120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学堂在教育内容方面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6分)

材料二  下表是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 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声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2)根据材料二,“中卷’ 诸书的翻译出版与上卷相比反映出当时 “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中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6分)

材料三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在教育宗旨和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前期上述教育改革的进步意义。(4分)

 

查看答案

 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八字方针”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例的变化,这一变化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①表明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②标志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废除

③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    ④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曾做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跑的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中国要吸取苏联的教训         

B.该比喻指的是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C.该比喻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经济的发展要协调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年)》一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适应了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C.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D.西学东渐已涉及文化生活领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