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 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6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出版时文反映哪些现象?(6分)
⑶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6分)
(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洋务派创办洋务的过程中,深感人才的明显缺陷……于是他们在不改变传统教育体制的前提下,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这些学堂有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上海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洋务学堂,开中国近代学校之先河。
材料二
15世纪西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应让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使学生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弗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
材料三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朝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和民国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洋务学堂在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目标上与传统教育相比有何变化?其变化有何积极意义?(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的“教育思想”所体现的时代主题以及产生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10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临时政府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10分)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恰逢辛亥革命102周年和中共建党92周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中国出现了众多救亡图存的杰出人物和几股根子在西方又结合了中国国情的救国思潮。其中,凝聚了人类历史智慧的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因为共产党纲领的许多原则与三民主义基本一致,毛泽东称之为新民主主义。这个时期共产党进行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实是改造过的三民主义革命。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都不是对立的,而是朋友和同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分别说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对中国产生的巨大的深远影响?(8分)
(2)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都不是对立的,而是朋友和同志。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7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15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145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这两次相隔30年的维新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是维新,为何结局不同?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的维新变法有何相似之处?(6分)
(2)同是维新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结局为什么会不同,这对今天我们改革开放有何帮助意义?(9分)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不久后他获得了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同时,在列宁的支持下,他成为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在莫斯科度过了将近十年,苏联成了这位亿万富翁的发迹地。树大召风……他隐隐地意识到,可能苏联要发生变化,自己要赶快离开。l931年,他返回美国。
材料四: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医疗保险范围,……依照目前情况来看,奥巴马很可能成为美国有史以来任内预算赤字最高的总统。
(1)根据材料一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1分)并说明历代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农业的举措?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源。而材料中为什么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6分)
(3) 材料三中的美国青年在苏联的将近十年间,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2分)他回到美国的这一年,美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2分)当时美国政府的对策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从美国罗斯福、奥巴马总统以及当前中国政府在应付严峻经济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4分)
请考生在第28、29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某学校高三学生历史探究小组找到了下列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立了一个主题,该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C.民族资产阶级探索强国之路 D.中国工业化的曲折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