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考查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和史学研究方法理解与运用。由图表中“衣食住宿”、“书籍教育”、“娱乐享受”等数据比较可知,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结合傅斯年的理论,由吴虞一个人的资料不能说明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少。故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史学研究方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随着全球经济日益联系密切,关于“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的讨论越来越多。《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认为:“伴随全球市场和生产的全球流水线的形成,全球化的秩序、一种新的规则的逻辑和结构,简单地说,一种新的主权形式正在出现。帝国是一个政治主体,它有效地控制着这些全球交流,它是统治世界的最高权力”。对“帝国”设想理解错误的是(    )

A. 帝国就是新的全球的主权形成  

B. 帝国真正地统治了整个世界

C.没有国界限定帝国的统治权             

D.帝国代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查看答案

卡顿在《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说:“大量美国工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成为垄断主义企业,并在萧条开始以后一个时期能人为地维持高价格。工业利润之高越出常轨,联邦税收政策偏袒富人。这种情形,也加深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致使1929年国民收人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这些国内的失调,至少在证券市场崩溃两年之前,就开始损害经济制度的健康。不过,使金融机构失常并引起连锁性解体反应的,还是酿成1929年10月证券市场崩溃的股票价格涨风”。根据上述材料,导致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有(    )

①垄断企业维持高价     ②收入分配不均  ③证券市场投机盛行      ④经济运行失调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进入1949年,国民党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覆灭的可能,由政府信用支撑的金圆券自然急速贬值。贬值速度已经不是早晚市价不同,而是按钟点计算了。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此时能兑换成美元是(    )

A.《马斯特勒赫特条约》的发表          B.《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渗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偈议。

材料二: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建设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铁路的修筑权。1900-1905年间铁路总体发展为三千二百哩,除全长201公里的京张铁路为本国修建外,其余铁路均为外国持有部分股权下所修建。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铁路发展面临的困难。(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铁路发展的基本状况。(4分)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尽管困难重重,我国铁路建设仍然有一定的发展,分析发展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实际上,就在普遍认为是中国屈辱史开端的184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当时中国GDP是世界的33%,比美国和欧洲的总和还要多。在这之前,茶叶行销于俄国,生丝及丝织品见爱于日本,中国之磁器、地毯、漆器、首饰,与家具使西欧各国首都表现着富丽堂皇。未漂白之棉织匹头称为“南京货”,初行于欧洲,后及于美洲。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乡镇工业产品仍保持着一种黄昏前的质量优势。

材料二:中国制造在辉煌的“早熟”之后为何没有驶出前工业化的历史三峡,进入到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近代制造业阶段?在人口过剩导致劳力节约型技术付之阙如这一传统解释之外,小自耕农在有清一代的全面崛起提供了另外一个观察维度:在生产单位的细微化过程中,口粮的种植与商品作物的种植是结合在一起的,专门化的收入无法排挤掉其他农作物,中华农业帝国未能再进一步形成地区和国家层面的经济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扩大……而那些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组织的革新被搁置一旁。多达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在消费方面,农民是边缘人物,他们除了盐、酱油、火柴和小量食用油之外,与市场几乎绝缘。

材料三:18世纪后期,英国率先开工业革命之先河。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大量原材料和农副产品。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中心。1851年,英国商船数量占全世界商船总数的一半,工业制成品占领了50%的世界市场,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产量占世界的50%。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制造业的基本特点。(3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位置上衰落下来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制造业的地位。分析形成这种地位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