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对1550~1650年这一时期有过如下描述:“近代世界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一个良机。”该“良机”出现主要得益于
A.文艺复兴运动 B.新航路开辟 C.宗教改革运动 D.启蒙运动
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表明美国政府
A.坚持“一中一台”立场
B.确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D.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 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学者指出:宋元以来,闽浙沿海出现一些经济繁荣的大城巿,如泉州,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些大城巿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然而,同一时期的沿海地区却出现了一些规模不大的城巿。关于这个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受到日本崛起的影响,沿海城巿的商业机能被日本吸收
B.受到西班牙殖民菲律宾影响,海上贸易机能萎缩的结果
C.受到阿拉伯人垄断南洋贸易的影响,商业功能被其取代
D.受到朝廷对外政策的影响,正式通商被走私贸易所取代
李大钊指出:“世界一切现象,无能逃于理法支配者。人事界的现象,亦不能无特种的理法,惟俟史家去发现它,确定它了。”李大钊认为史学研究重在
A.寻找社会规律 B.构建伦理道德
C.整理史实资料 D.探索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