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5分)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2分)
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4分)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3分)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5分)
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材料二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材料三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於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3分)
(2)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8分)
(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4分)
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他所说的“古”与“近”指的是( )
A.唐、宋 B.晋、唐 C.宋、元 D.元、明
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请判断与柳公权的书法风格最为相近,同样人品高尚,书法为后人学习,并有许多著名临摹楷体碑帖流传的盛唐时代书法家为( )
A.张旭 B.颜真卿 C.怀素 D.欧阳询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在中国种业界与袁隆平齐名,被誉为“南袁北李”。李教授潜心研究玉米四十年,取得巨大成就。李教授如果想了解玉米传入我国时的栽培方法,应该查阅( )
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农政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