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图一、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             图二、《欧洲联盟条约》生效

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2分)

(2)材料二中图一形成的原因有那些?(2分)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指出二战后欧洲发展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的标志,(1分)并简要概括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状况。(2分)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三中“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有哪些?(4分)

 

(1)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欧洲冷战: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2分)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法德和解是关键;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任答两点给全分)(2分) 特点:逐渐走向联合;逐渐由经济联合走向经济政治联合。(2分) (3)苏联解体。(1分)总体趋势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2分) (4) 欧洲联盟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苏联的解体;经济多极化趋势的不可逆转。(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这一题考查学生的史实记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只要课本知识熟悉,不难做出回答。其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应该指欧洲显示出来的对抗、对峙但不发生战争的相关史实,如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则应该是冷战双发之间发生的热战,即朝鲜战争或者越南战争等。 (2)原因:首先要能根据图一得出这是在考查欧共体形成的原因,然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忆形成原因,并迁移过来,即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法德和解是关键;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等;特点:要求结合材料中的两幅图片,由第一幅图片可以得出其特点是欧洲各国走向联合‘由第二幅图可以得出欧洲的联合由经济发展到经济政治的联合。 (3)这一题的答题依据是“根据材料三”,所以结论要从材料三中得出。标志:根据材料三中的“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可知标志是苏联解体。基本状况:根据“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出现了缓和的趋势”、“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可以知道是总体趋势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4)这一题的答题依据是“结合材料二、三”,所以就需要从这两个材料中提取跟多极化有关的信息,由材料二可以得出欧盟的崛起,可以引申出欧盟和与欧盟类似的力量中心的崛起;由材料三可以得出苏联解体这个原因,再加上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理论,世界多极化根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所以答案就自然得出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与热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和多极化发展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和欧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演变。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政策,取得了重大外交成果。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应对“二战”后两极分化的世界格局,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分)

(2)中国外交在20世纪七十年代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某些国家甚嚣尘上。试结合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评论这种观点。(6分)

 

查看答案

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

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查看答案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查看答案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