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3分)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3分)

(3)你对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的可信度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2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5分)

 

(1)①粮食单产提高;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积增加;④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⑤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每点1分,任答3点即得满分3分) (2)①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②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③耕地面积的增加为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条件。 (3)评分说明:以下两种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均同等给分。 ①可信:粮食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茶叶种植。(2分) ②不可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生产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较强等)下,“业于茶者七八”的说法存在夸大之嫌,尚需存疑。(2分) (4)①政治基础: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较安定。(2分)②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2分)③文化基础: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由“粮食亩产水平”一栏可以得出“粮食单产提高”的趋势,由“粮食亩产水平”中南北亩产量对比可以得出“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的趋势;由“人均粮食占有量”一栏可以得出“增加”的趋势;由“耕地面积”一栏可以得出“增加”的趋势;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一栏可以得出“减少”的趋势。 (2)这一题要求结合材料一来回答,所以首先要确定材料一的信息用来说明材料二中的什么问题。阅读材料二可以知道,材料二主要是说明“茶叶种植相当发达”这一个问题。这样就可以到材料一在中去寻找相关信息来回答,即粮食产量的提高、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和耕地面积的增加等为茶叶种植提供了条件。 (3)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结论的论证能力,能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才可以。所以可信与不可信两种观点均同等给分,关键要有足以说明相应观点的论据,达到自圆其说即可。其理由既可以从材料一中去寻找,也可以结合材料二来说明。可信的观点可以从粮食种植业发展和祁门县的地形地貌角度回答;不可信的观点则可以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政策等角度来论证。 (4)唐代茶文化属于一种文化习俗,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应该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来思考。经济层面可以结合茶叶的种植和买卖以及经济交流导致的生活习俗的扩展方面来回答;政治层面可以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角度来说明;思想文化的层面则可以从唐代儒法道三家共存的角度来说。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粮食种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作物种植;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学说的发展•唐代三教合一;史学理论与实践••史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5分)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2分)

 

查看答案

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4分)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3分)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5分)

 

查看答案

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材料二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材料三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於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3分)

(2)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8分)

(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4分)

 

查看答案

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他所说的“古”与“近”指的是(  )

A.唐、宋 B.晋、唐 C.宋、元 D.元、明

 

查看答案

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请判断与柳公权的书法风格最为相近,同样人品高尚,书法为后人学习,并有许多著名临摹楷体碑帖流传的盛唐时代书法家为(   )

A.张旭                B.颜真卿            C.怀素                D.欧阳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