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B.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D.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脱胎换骨”的含义是指
A. 接受“关贸总协定” B.欧洲在世界上独占鳌头
C.已经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D.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撒切尔夫人的上台预示着崇尚自由市场和货币作用的撒切尔主义政治哲学登上历史舞台。在西方集体向右转,东方集体偏左的特殊历史时代,撒切尔主义与其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版本——里根主义贯穿了整个冷战时期。为此,传记作家尼古拉斯·瓦普肖特曾将其比喻为二人的‘政治联姻’,使得自由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对材料中所说的“撒切尔主义”评论正确的是
A.是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完全回归
B.是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全面否定
C.是在经济滞涨状态之下的政策调整
D.是“新经济”出现后的产物
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它充分说明新科技革命使
A.政府对科技日益重视
B.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
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道:“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这一动员令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政权 B.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