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末以来中国商店的门前往往有下面这幅对联:“经营不让陶朱(注:春秋时期大商人) ...

清末以来中国商店的门前往往有下面这幅对联:“经营不让陶朱(注:春秋时期大商人)

富,货殖何妨子贡贤。”这说明当时社会

A.士商地位平等           B.崇尚“富而好礼”    

C.鄙视“货殖功利”       D.重农抑商观念淡漠

 

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经营不让陶朱”可以看出,这是反映了当时追求经商财富的梦想,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同时“货殖何妨子贡贤”说明在经营商业的同时,也注重儒家道德,强调“富而好礼”,故选B。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且不符合事实;C项与材料意思相反;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朝重商思想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史·食货志》:“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枆。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下列有关一条变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主要解决封建国家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B.一条鞭法“按亩征收”的特质使大部份的农民减轻了负担

C.一条鞭法之最大特色为“役归于地”,使得“逐末者千金,而手不沾一役”

D.一条鞭法明文规定税以银征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荀子·大略》有这样的记载:“天之生民,非为君也,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

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表明荀子认为政权统治的合法性在于

A.以民为本                 B.天下为公               C.人民主权                         D.君权神授

 

查看答案

古人用十二地支记时,辰时相当于现在二十四小时记时的

A.01:00时 ~ 03时       B.03:00时 ~ 05时     

C.05:00时 ~ 07时       D.07:00时 ~ 09时

 

查看答案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材料三:从文明史观角度看,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16世纪至19世纪早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在相似的经济状态下,其文明发展的轨迹却出现巨大的反差,表现在政治上是“专制化”与“民主化”趋势的强化。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4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实现转型的。(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经济的“相似”之处。指出东、西方(以英美为例)在政治上“巨大反差”的具体表现,并分析“民主化”趋势强化的主要原因。(14分)

 

查看答案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儒学所用的是纯粹的道德,而不宣传神圣;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四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伏尔泰推崇儒学和中国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分)

(4)结合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6 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