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图一、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             图二、《欧洲联盟条约》生效

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2分)

(2)材料二中图一形成的原因有那些?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指出二战后欧洲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的标志,并简要概括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状况。(3分)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三中“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有哪些?(4分)

 

(1)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欧洲冷战: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法德和解是关键;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 特点:逐渐走向联合;逐渐由经济联合走向经济政治联合。 (3)苏联解体。总体趋势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4)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解体。 【解析】 试题分析: (1)“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是指欧洲冷战,亚洲热战。结合所学知识,欧洲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建立、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2)图一,说明二战后欧洲一体化发展,分析原因: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战后欧洲衰落,抗衡美苏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法德和解是关键;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图二:欧洲联盟,反映欧洲在二战后不仅走向联合,而且一体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从经济联合走向经济政治联合。 (3)从材料中的“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可判断出冷战结束的标志,“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 说明当今国际形势总体趋势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二反映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根据所学知识,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材料三反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美苏“冷战”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走向联合的欧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和平与动荡并存、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分)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材料三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7分)

(2)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5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6分)

 

查看答案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欧洲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格局”状态,没有形成整个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在加强           B.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失衡

C.“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立         D.欧洲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

 

查看答案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2001年,美国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空中侦察;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A.苏联解体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B.美国仍在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C.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D.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查看答案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查看答案

有人形容40年前(1972年)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为“跨洋握手”、“冰释雪融”,下列外交事件中与此相对应的是

①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②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④参加万隆会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