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分)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

(19分)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列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 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3分)

材料二  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伏尔泰(《礼俗论》

(3)根据材料,指出伏尔泰所叹言的“发现东方”是指什么事件?哲学家发现“新的精神”世界又指的是什么?(2分)

材料三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4)材料三中1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3分)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机遇指什么?(2分)中国应如何对待这次机遇?(3分)并举例说明。 (2分)

 

(1) 机遇(3分) 错失机遇的主要原因(3分) 第一次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封建制度的束缚 第二次 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播 坚持中体西用 第三次 美苏冷战使世界形势相对稳定;第三次科技革命传播;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内战及其后“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国内社会环境不安定 (2)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搭乘两次工业革命的快车。(4分) 亚洲:韩国东南亚利用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2分) (3)第四次机遇: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领域革命全面加速。中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3分);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第143个成员国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描述的特点结合中国和世界近代历史来判断三次战略机遇期各指什么。第一次从材料中的大航海,1500年等信息可判断出应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二次从材料中初开国门,中日洋务竞赛,判断时间应该是在鸦片战争后,此时西方国家正值两次工业革命的交替过程中。第三次材料明确指出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问错失机遇的原因则从中国自身的制度、政策、社会环境方面来思考。第一次新航路开辟,我国处在明清封建专制统治下,腐朽没落,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一方面是统治者的腐败,封闭,洋务运动学习西方也是中体西用,仅仅学习的是科技,另一方面是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更加落后挨打;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结束前后,此时的中国处于国共内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不就,党和政府犯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政治运动不断,更是爆发了十年文革。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发展进程。 面对工业化浪潮,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抓住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利用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资,学习西方科技,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适时进行战略调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该问主要依据教材内容归纳。 根据材料二可知,第四次战略机遇应指的是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科技革命向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中国只有应对挑战,发展教育科技,持续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绝对不能闭关锁国。举例可以中国加入WTO来说明。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03年美国高盛公司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4国的英文首字母连缀起来,创造了一个响亮的名称BRIC(与砖的英文“Brick”发音相同),“金砖四国”之名随之流行,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力量

B.中国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C.俄罗斯正走出低谷,其发展潜力不可低估

D.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查看答案

现珍藏于西藏博物馆的明代“孔夫子讲学”唐卡是国家一级文物,它中央绣有孔子披袈裟讲学的形象,四周则是藏传佛教和儒学人物的绣像,画面生动有趣,人物形态逼真传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魂宝。 该唐卡反映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儒学在明朝时期传入西藏           B.儒学文化影响深远

C.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中华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查看答案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庆典。同年12月,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当时毛泽东主张改善中美关系意在

①改善中国国际环境           ②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

③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④打破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外交的僵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15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服饰变迁一非文本的社会思想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6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