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6分)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补救、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6分)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到1932年,20年问,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2分)

 

(1)特点:坚持粮食生产的同时,以经济作物(或棉花)为主(或经济作物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局面: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或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棉花出口增多(或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趋势:逐渐形成“中心——边缘”的经济格局(或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非工业国家生产的原料不断运往工业化国家)。 因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3)现象:流入城市做工。 因素:城市化进程加速;民族工业(纺织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 (4)地位:领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通过新的情境材料考查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江浙一带经济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变化。第(1)题关键是要读懂材料,提炼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较高。材料主要说的是江浙地区主要是种植经济作物,同时“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手工业占据了相当的地位。第(2)题要从工业革命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的角度回答,体现了历史考查中外关联的能力要求。 材料三主要说的是外国商品大量的涌入中国市场,造成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 (3)题直接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进行概括即可,从材料“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可进行分析。、对原因的分析可从城市化进程、民族工业的发展及近代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角度进行作答。第(4)题要注意把江浙地区经济的变化放在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城市化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8分)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从人治到法治体现了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一摘自人民网文章《人类政治文明的源起及其演进》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视角来剖析和解释“国家政权”的?(2分)从这个视角看,古代中国的西周、秦朝政权各有什么特点?(6分)

材料二  “近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 ……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仿行宪政可以“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

——摘自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

(2)材料二的“秘密会”是指什么?(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清政府“仿行宪政”的主要目的。(4分)

材料三  “‘宪法’二字,近时人人乐道,便是满清政府,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政治,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自惊自扰。…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态度,(2分)并概括其理由。(6分)

材料四

满分5 manfen5.com

 

——选自白海军著作《2049——相信中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从外部影响、探索阶级、改革内容等方面分析近现代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的特点。(6分)

 

查看答案

古希腊语中的"demokratia"一词,由“demos"和"kratos"两部分构成,“demos"的意思是“人民”、“地区”,“kratos"的意思是“统治”、“管理”,因此所谓“民主”是指“人民的统治”或者“人民的管理”。与该词汇的形成无关的是

A.古希腊先哲突出人的地位和价值          B.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

C. 多山少耕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D.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传统

 

查看答案

 据《邓小平年谱》记载:苏联“8.19”事件的第二天,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等领导进行了一场谈话: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为此,邓小平和党中央的行动是:

A.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                B.决定拨乱反正

C.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南巡谈话和召开十四大

 

查看答案

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中可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满分5 manfen5.com

①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②从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为人民公社

③从小农经济过渡到农业经济现代化       

④生产关系从基本适应到严重超越生产力水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特征。中国民间有一首典型民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下列关于这首民谣的表述正确的是

A.这首民谣最早出现在“文革”时期     

B.这是新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带来丰硕成果

C.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丰收的喜人面貌   

D.违背农业发展规律浮夸风的真实写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