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            

——钱承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1781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军民打败了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队,赢得了国家独立。华盛顿本人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当时,有人写信给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并鼓励他当美国国王,但这一提议遭到华盛顿的严辞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则,试图采取其他整体,就是叛逆。”             

——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

材料三   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有的则套用现代化的理论,认为“后发生型”的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的高度权威却在辛亥革命中被打倒,革命后又没有建立起新的权威,所以无法进行高度的社会动员,以致近代化进程中断。           

——摘自《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四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分别指什么?其形成的历史条件有哪些?(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坚持共和政体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总结学者们对辛亥革命反思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12分)

 

(1)“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①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②避免了过度革命,保持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4分) 历史条件:①英国悠久的限制王权传统;②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③资产阶级革命前期对封建势力的打击;④斗争双方的妥协性。(6分,三点即可。) ⑵华盛顿坚持共和政体的原因:①北美地区没有经历君主制,有着良好的民主传统;②英国失败的影响;③启蒙思想的深入发展;④华盛顿个人良好的民主意识。(6分,三点即可。) ⑶综述材料观点:革命是主观设计的,是革命者激进主义的产物;维新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比暴力革命建立共和制好;革命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延缓或中断了近代化进程。(4分) 评述观点: 该观点片面且不客观,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历史的评价辛亥革命。(2分)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了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预备立宪”证明是一场骗局。在上述背景下,经过革命者的长期准备辛亥革命爆发。所以它是主管努力和客观形势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3分) 坚持辩证法。辛亥革命虽有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处境的局限性,但它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解题时主要联系“光荣革命”的相关史实作答,“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主要指的是革命的胜利,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另外就是以妥协的方式维护革命果实,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历史条件可以从英国的传统、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努力及斗争双方的妥协等。第(2)问,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归纳整理的能力,华盛顿坚持共和政体的原因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以从北美地区的传统、英国失败的影响、启蒙思想及华盛顿本人的民主意识等方面归纳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考生依据材料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主要考查学生评价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注意凭借分析时从多角度论述,首先需要明确观点,其次可以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角度归纳即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英美政体;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评价;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历史分析与历史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到清朝后期,当西方国家再一次回到民主制的时候,我们的老大帝国已经落后西方国家很多了,甚至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有识之士敏感地觉察到这将是“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处于这场变局中的许多人以为必须全盘西化,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才能救中国,却不料历史的演进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中西民主制度在这场持续近百年的历史变局中第二次分野。这一次分野,中国选择了民主制度,但中国所选择的民主不同于西方的民主。

——摘编自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

材料二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这需要通过对社会机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具体深入的研究来说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序》

材料三   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中是头一个强国,现在还不如殖民地,为什么从前的地位那么高,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呢?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失去了民族精神。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精神。……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就是固有的知识也应该唤醒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恢复我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去学欧美之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3也2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历史分野各自是如何实现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政治两次分野之间的关系。(8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是指什么?请用史实说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恢复民族地位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提出这些主张后为此付出的努力。(8分)

 

查看答案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攻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曾列举以下内容:

①有很好的群众 ②有很好的党 ③有相当数量的红军 ④有便于作战的地势 ⑤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毛泽东选集》)这段材料论证了

A.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B.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   

C.持久抗战的有利因素    D.解放战争胜利的经验

 

查看答案

下面两幅地图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革命重心地区转移的状况。与其相关的因素是

满分5 manfen5.com

①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中共中心任务的变化              ④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议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据此判断以后出现

A.维新变法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       C.清末“新政”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