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 ...

(12分)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

问题一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联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佥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1)依据材料,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3分)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4分)

问题二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2)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3分)

问题三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如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满分5 manfen5.com

(3)依据对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2分)

 

(1)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等。(任3点,3分) 意义:1929~1933年,美国爆发严重经济危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分) (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涨”现象,需要消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3分)  (3)民众和政治团体必须放弃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任2条,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中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在当时采取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消费能力,缓解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2)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材可以了解到,1973 年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被迫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降低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有必要进行改革。 (3)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表明,福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由“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可以得出民众和政府都应从长计议,依据本国实际进行改革,缓解政府经济负担。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意义;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滞涨”与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民国初期工业分布示意图                一五计划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例

满分5 manfen5.com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个时期工业化发展后来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三个图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中1956年的图示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提示:从公有制经济成分及其它所有制经济形式的比重上归纳。)并指出变化的原因。(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过程留给我们的启示。(2分)

 

查看答案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三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是从什么视角(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1分)试分别从全球史观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4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3分)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2分),这种不同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有何启示。(2分)

 

查看答案

(14分)社会文明,作为人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样式,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图一                      图二 蒸汽机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 “百年张裕,传奇品质”。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张裕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1997年和2000年张裕B股和A股先后成功发行并上市,2002年7月,张裕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为“最具国际竞争力向世界名牌进军的16家民族品牌之一”。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材料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2分)

(2)材料二中的图片分别代表了哪种文明?(2分)

(3)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的政治前提是什么(1分)?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的?(1分)

(4)从创建到20世纪80年代,张裕葡萄酒公司这一民族工业的传统品牌,经历了多次主要发展机遇。请简述其中两次发展机遇及其出现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查看答案

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

①出现了“混合经济” ②摆脱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规律

③产生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④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