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二战后,世界格局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作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以及冷战后的外交政策的观点是什么?(4分)
材料二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 5世纪,在1 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 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当今世界“群雄竟起”的表现。(8分)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现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
留学方向和群体 |
人数 |
留学生代表 |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
留美幼童学生群 |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
唐绍仪、詹天佑等 |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
严复、马建忠等 |
|
甲午战争到民初: 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
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 |
宋教仁、蒋介石、 鲁迅、陈独秀等 |
留学欧美学生群 |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
|
民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 自由发展阶段 |
留美学生群 |
推算人数达5362人 |
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
共计有1700名以上 |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
|
留苏的政治家群 |
总计在1600人左右 |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
|
留日学生群 |
当在20000人以上 |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
|
留欧学生群 |
当在5000人以上 |
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
|
1979年到2000年: 新发展阶段 |
分布欧美日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由教育部门派出的就达457700人 |
陈竺(现任卫生部长) 万钢(现任科技部长)等 |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表格作者把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称为留学的拓荒阶段,试推测他的依据。(4分)
(2)根据表格,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出现这种新动向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留学情况。(14分)
(14分)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策机制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二 1933年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化(注:垄断性企业联合)倾向不满意,而更多的一些议员则不喜欢法案赋予总统和行政当局的独裁式的发放许可证的权力。……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议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
……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
——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政治生活的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中国古代政体的根本不同。(4分)
材料三 1953年1月毛泽东亲自挂帅,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宪法草案并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的讨论,又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197票赞成,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届会议资料整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备哪些特点?(4分)
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矛盾
下图是2009年11月9日,为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德国人民推倒了竖立在柏林墙遗址处由一面面巨型多米诺骨牌仿制的”柏林墙”的情景。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庆祝的原因是柏林墙的倒塌
A.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B.结束了美苏军事占领,被占领土收复
C.结束了国家分裂,实现了民族统一
D.结束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