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以委任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展为统一战线组织,排除A、D两项;1949年是民主政治初建时期,还不能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排除C项。故选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俄国十月革命没有可以直接效法的样板,可以借鉴的只有几个先例。其中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准备实施的措施大部分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是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指导

C.都在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      D.都是在战败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查看答案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其最新著作《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而且资本主义越发达,马克思主义就越实用,一点也没有过时的感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具有预见性                          B.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

C.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    D.只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阶段

 

查看答案

(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秦汉大一统的初期,中国已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中国历史上只能曲折发 展,时断时续,最多只能在中央政府控制力量较为薄弱时,市场力量才能稍微脱颖而出。“从中 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历代经济情况的好坏,主要是依赖充分条件的‘充分’与否,即政府干预的多寡:凡干预 较少者,则发展情况较优,否则较劣。”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上卷)

中国长期存在商品和市场,但快速发展演变成市场经济,却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经基本成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实现了改朝换代的“政治突变”。具体到辛亥革命而言,它确实推动了中国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同样可以认定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经济突变”,只不过其带来的经济突变时间拉得较长,表现不如政治突变那样激烈而已。      

——朱荫责《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关于中国市场经济的主要观点。(8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雄。

——《柏拉图全集》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皱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1)材料一中,柏拉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持何种看法?他认为客服这些缺陷的有效手段是什么?(4分)

(2)在20世纪初,中国哪一群体制度移植实验的失败能从反面证明材料二的观点?这种移值来的制度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7分)

(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2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研究的开山者阿诺德.汤因比写道:“革命之后,土地乡坤在英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控制了从国家到地方的行政权力,作为社会政治权力基础的土地成了人们狂热追求的对象。对商人来说,只有首先成为地主才能获得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英国工业化时期,具有巨大经济特质的土地是一个家族在政治上成功与穸的物质基础。在英国民众的心目中,头衔和以地产为表现形式的财富具有共生关系。在地方社会,乡绅把持着官员的位置,作为当地领袖的地位无可挑战。土地本身所赋予的价值不仅仅包含农业经济价值,而且还涵盖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土地家族大规模地购买地产并以之为介质控制选区的选票,最终达到操纵政治的目的。内战结束后,土地责族和乡绅居于社会中上层,完全垄断了国家和地方政权。具有强大经济价值以及社会政治影响力的土地仍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在城市地区,商人用财富购买土地,成为土地阶级的成员,继而确立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在工商业界,银行家把财富转化为地产、取得贵族身份、融入土地阶级的进程比原来加快了;工业家也将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地产业,获得乡绅或贵族的头衔,进入土地阶级。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圈地运动全面展开。准备圈地的村社往往出售部分土地以筹集囷地费用。小土地所有者也是土地的主要供应者。在建立大地产的过程中,地主们常常卖掉零散的外围地产,集中化主体地产,这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由于圈地运动需要筹集资金,从而造成一些自耕农销售部分土地,圈地后许多自耕农抛售土地;旧的土地家族因为债务而出售土地;许多土地家族为扩大主体地产4卖掉外围地产,市场上待售土地源源不断。一方面,绝大多数农血人口转向了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土地家族、各类职业者、工商界人士疯狂地追逐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并且与叙力密切关联的传统物质——土地,以土地为工具,形成了以责族、乡绅、自耕农为代表的土地阶级,控制了中央、郡、社区的权力。这在客 观上促进了大地产和大农场经营制度的形成。

――摘编自汤普森《19世纪英国土地社会》和《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动与经营》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化时期英国出现的社会心态。(3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化时期英国买方土地的主要来源,(3分)并简要分析促进土地流动的推动力量。(3分)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动与经营在哪些方面对英国 政治和经济产生影响。(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