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四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4分)

(2)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1分)

 

(1)大变动: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写完整得1分);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三省六部制,1分) 原因: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每点1分,共2分) (2)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分);清朝设军机处(1分) “已拆卸”: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1分)。 “不能衔接的新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1分)。 现象:军阀割据(1分)。 (3)趋势: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所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完善,总结答案;依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唐朝时期进行了完善,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可依据材料二中的“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由此可以总结出宋朝政治体制没有大变动的原因,即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根据“政府是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可知第一小问考查的是明清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依据所学知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使皇权空前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根据材料四中的“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新旧之间不能衔接…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已拆卸”的指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旧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现象。 材料一、二、三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材料四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有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清代军机处的设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禄禄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因为,只有在这种国家才能有真正的富人来统治。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需的那种善和智慧的生活。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三  国家就是家庭与村坊结合成为一种完美自足的生活,所谓完美自足的生活就是说幸福与荣誉的生活。政治社会的存在是为了高贵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共同相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请直接引用原文中的关键词。(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的政治主张。(4分)他是如何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的?(1分)

(3)据材料三,归纳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的思想主张。(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三位东西方先哲政治思想的相似之处。(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在国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和值得珍视的篇页……但康熙未敢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原因何在?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会条件。

——刘大年《论康熙帝》

材料二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请回答:

(1)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值得珍视的篇页”。任举三例。(6分)

(2)分析材料一中导致康熙历史局限性的社会条件。(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4分)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美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国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时代》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因素。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简述日本学习西方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4分)

(3)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如果总得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

请回答:

(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 (6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们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6分)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根据材料三,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