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国...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向清廷呈递的外交文书中要求,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在北京设立商馆;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割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乾隆帝在“敕谕”中答复,“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地森然,即岛屿与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又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断然拒绝了英方要求。

——摘编自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张岂之《中国历史》第四卷等书。

材料二:1982年9月24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一一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辩证分析英国的要求。清政府基于哪些理由拒绝英国的要求,并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说明中国收归香港的理由和条件;指出中国与英国在谈判中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6分)

 

(1)要求:一部分属于希望改善贸易关系的正常要求,如在北京设立商馆;一部分则具有殖民主义侵略性,如割让舟山附近岛屿。(2分) 理由: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物产丰饶,经济需求可以自给自足。(2分) 影响:清政府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闭关自守,中国因此失去一次了解世界、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的历史机遇。(2分) (2)理由: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英国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分步强行割占或租借;(2分)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2分) 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可以谈判。(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首先要提取材料中英国的要求,其要求有两点,一是通商,如“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在北京设立商馆”;二是割地免税,如“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割让给英国商人居住…”;由此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通商属于正常的贸易要求,而割地免税则具有殖民主义侵略性。第二小问可依据材料中“天朝尺土,俱归版籍…”,“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等可以总结出理由。其影响可以结合所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来总结答案。 (2)根据材料中“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可以总结出理由:香港是中国固领土,在近代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分步割占或租借。中国能收回香港的重要条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中“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可以总结出中英在谈判中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选举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选举”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地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这种狭义的“选举”常提出来与后来的“科举”(考选)相对而言,如元代陈佑三言“今之议者互有异同,或以选举为尽美而贱科第,或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节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有哪些具体制度?(3分)

(2)试从政治、思想、文学角度举例论证材料中“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在宋代的先进性。(3分)

(3)结合所学知识,现在流行的“选举”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2分)这一制度具体分为哪两大类型?(2分)

(4)结合所学知识,自古以来西方国家的选民获得选举权有哪些限制条件?(2分)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四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4分)

(2)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禄禄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因为,只有在这种国家才能有真正的富人来统治。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需的那种善和智慧的生活。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三  国家就是家庭与村坊结合成为一种完美自足的生活,所谓完美自足的生活就是说幸福与荣誉的生活。政治社会的存在是为了高贵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共同相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请直接引用原文中的关键词。(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的政治主张。(4分)他是如何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的?(1分)

(3)据材料三,归纳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的思想主张。(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三位东西方先哲政治思想的相似之处。(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在国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和值得珍视的篇页……但康熙未敢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原因何在?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会条件。

——刘大年《论康熙帝》

材料二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请回答:

(1)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值得珍视的篇页”。任举三例。(6分)

(2)分析材料一中导致康熙历史局限性的社会条件。(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4分)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美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国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时代》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因素。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简述日本学习西方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4分)

(3)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