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六七年间,海禁未设,市井贸易,多...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六七年间,海禁未设,市井贸易,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多有。禁海之后,绝迹不见。这可见外国货币之侵入,必限于与外国通商之时,及与外国通商之地。前此中外交通,时有绝续;又多限于一隅;所以不能大量侵入。到五口通商以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外国铸造的货币,使用的便利,自胜于我国秤量的金银(其称量之法,且不划一)。外国银圆,遂滔滔输入,而以西班牙、墨西哥两国最多。中国的自铸,始于光绪十三年(广东张之洞所为),重量形式,都模仿外国银圆,以便流通。此时铜钱之数,颇感不足。光绪二十七年,广东开铸铜元,因其名价远于实价,获得颇多。于是各省竞铸,经谋余利,物价为之暴腾。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美国政府在1934年6月公布了国会通过的“购银法案”,明确规定美国应该增加货币发行保证的白银份额,达到“金三银一”的比例,亦即白银准备必须达到黄金储备的1/3,这样就以立法形式决定向外大量收购白银。“购银法案”通过后不久,美国政府又于8月9日宣布了白银国有令,规定国内现存白银须于三个月内交国家造币厂统管,凡交到造币厂的白银必须用于铸造标准银元,或充作通货准备。

——中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三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金。(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对于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英美派出了自己的经济专家参预了法币改革的设计工作……英美支持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使日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引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货币流通发生的变化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原因和意义。(7分)

(3)结合上述材料,说说货币政策的制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分)

 

(1)变化:银元流通由国内市场集中于对外贸易;银元由外国流入为主到自行铸造;货币铸造由中央到地方;货币贬值,物价上涨。(4分) 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的经济侵略;清政府对货币铸造缺乏统一管理;地方官僚利益的驱动。(2分) (2)原因:近代以后,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日本侵略的加剧;世界经济危机中各国放弃金本位,实行货币贬值;美国“购银法案”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4分) 意义:统一了货币,终止了混乱的状况,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稳定了金融市场,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政府控制经济的力度,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计划。(3分) (3)货币应该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和管理,制定相对稳定的货币政策,确保货币信用,维持国际货币汇率的稳定,促进国际贸易的繁荣。(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该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不能大量侵入”到“滔滔输入”;“中国的自铸,始于光绪十三年”;“各省竞铸,经谋余利”,货币铸造由中央到地方;“物价为之暴腾”,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主要原因有列强的经济侵略;清政府管理不善等。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的原因:国际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各国放弃金本位;美国通过“购银法案”;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内方面,近代以后,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法币改革实现货币的统一;促进了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使日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 (3)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货币应该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和管理;货币政策应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等等,切忌脱离材料主题随意发挥。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法币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侯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地区对外贸易的特点,(2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一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3分)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B.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查看答案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查看答案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