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二  由于对葡萄牙的高关税政策,英国本地不宜生产的商品,不能向邻国购买,而必须从一个遥远的国家输入,尽管明知该国的此种商品的品质较差。就这样,为了让国内生产者能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将某几种产物输到这一个遥远的国家去,国内的消费者除了要忍受消费低劣的商品外,还要支付国内商品因输出引起的昂贵价格。在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上,英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来管理美洲殖民地和西印度殖民地,这些法律比其他通商条例更加严重。一个大帝国建立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造就一个顾客大国,使他们只能购买本国各生产者所供给的各种物品。而英国消费者要负担全部费用,以维持和护卫这个帝国。重商主义的制定者肯定不会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利益在这些政策中完全被忽视了。所以它的制定者只能是生产者,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自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下跌幅度最大的是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到中国的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消费观念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消费观反映的社会现象(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者利益牺牲的原因及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争言洋货”的背景。并谈谈你对“争言洋货”的认识。(6分)

 

(1)消费观念:提倡等级、崇尚节俭到逾越等级、追求奢华的转变(2分) 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封建制度的衰落。(4分,任答对2点即可得4分) (2)原因:邻国的高关税政策的影响;(1分)对殖民地掠夺的需求;(1分)重商主义的推行。(1分) 影响;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积累了资金;(1分)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1分) (3)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商品产量增加;(1分)经济危机导致价格下跌;(1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 评价:中国近代消费观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1分);存在一定的崇洋媚外的心理,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分)有利于推动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1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消费观念:由“与其不孙也,宁固”到“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和“逾国家之禁”可以看出“由提倡等级、崇尚节俭到逾越等级、追求奢华的转变”。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明朝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封建制度的衰落等现象是这一消费观念转变反映的社会现象。 (2)原因:应该根据材料二得出。由材料中的“葡萄牙的高关税政策”、“管理美洲殖民地和西印度殖民地”、“重商主义的制定者……只能是生产者”等可以得出答案。影响:这一问应该结合材料所提到的出处“亚当·斯密《国富论》”和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即当时英国正进行工业革命,所以其消费者利益牺牲是为了生产者(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结果为其发展积累了资金,同时也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 (3)背景:结合材料所提到的时间19世纪70、80年代,可以将所学知识迁移过来回答这一问题。由于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所以其产量大幅增加,就需要国外市场,中国即是其重要国外市场,这是通过鸦片战争之后的不平等条约实现的,再加上材料所提“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所以价格较以前便宜,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评价:应该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既要看到其对中国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弊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GDP所占的世界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满分5 manfen5.com

 A.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多极化趋势取代冷战的两极格局

 C.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的悄然变化      D.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趋势

 

查看答案

15世纪到16世纪,欧洲人的消费观念中理性节俭是美德;20世纪中期,欧洲经济学家则提出“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造成这一转变的背景是

A.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实行          B.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来临

C.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出现      D.战后“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查看答案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一一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

 

查看答案

据报道,2002年,伊朗官方曾发布了一批玩偶,希望以此来抵御人们对芭比娃娃的需求。这些娃娃身着伊斯兰传统服装,而女性娃娃则以头巾裹头,身上披着宽大的衣服,完全符合伊朗女性在公共场合必须遵循的礼仪。不过,此举并不成功,人们还是更喜欢芭比娃娃。类似的现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发生过。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美国对伊朗进行“和平演变”      B.美国文化和伊朗本土文化的冲突

C.美国和伊朗的政治对立            D.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