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

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不同的社会制度”只是特别行政区才实施的,故排除A;“特殊的民族政策”是民族自治区实施的,故排除B;“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只是特别行政区才拥有对的。故只有C项才是三者的共同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是中共中央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变化情况,该表说明了

 

原计划

第九次全国计划会议(1960年)

八届九中全会(1961年)

钢铁产量(万吨)

2300

2010

1900

煤炭产量(亿吨)

5.2

4.25

4.36

粮食产量(亿斤)

4300

3900

4100

棉花产量(万担)

3300

3200

3200

大中型项目数(个)

1500

1200

800

A.中央的“左”倾错误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B.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中断

C.“八字方针”在政策层面上发挥作用               D.国民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查看答案

 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这表明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重建法国政体的过程中, ……国内大多数人士主张恢复第三共和国的体制,但是戴高乐主张实行彻底的改革。他认为,战后法国的伟大抱负应是恢复“大国地位”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建立一种能保证“国家的持续性,政权机关的稳定性,政府行动的有效性”的新体制……

大战结束初期,世人刚刚摆脱法西斯暴政的奴役和威胁,普遍向往民主和分权。同时,法国的重建需要得到美国的扶持和援助,戴高乐一贯坚持独立自主,……显然不是担任政府首脑的合适人选。因此,不仅戴高乐于1946年愤然辞职,同年10月通过的第四共和国宪法也全然没有接受他的政治主张。第四共和国基本上延续了第三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国家实权掌握在议会手中……总统不掌握实权……

……在最基本的政治体制问题上,政局不稳的局面非常突出,内阁走马灯似地更迭,短短的12年中更换了21届政府,其中最长的不过一年多,最短的仅2天。

1958年,法国出现统治危机,……戴高乐以改革政治体制为先决条件,于同年6月1日出任政府总理。

1958年9月28日,新宪法获得公民投票的批准,10月5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宣告成立。第五共和国实行一种半议会制半总统制的共和政体,最大的特点是最高权力由议会转到总统手中,总统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权力得到空前加强。……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国总统。法国政治体制的变革,既是法国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产物,也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需要适度强化行政权力以有效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20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法兰西从第四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政体的变化及原因(10分)

(2)从历史根源的角度,你怎么看待法兰西第三、第四共和国的弱化总统权力、强调议会主权的特点?(5分)

 

查看答案

(18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以 下问题。

材料一  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 官市制度终于崩溃,有些城市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出现商业区。

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这一发展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区。江南地区有52个棉货专业市镇,25个丝货专业市镇,13个米粮专业市镇。这些市镇都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只有一个镇一南汇县周浦镇一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业。换言之,其他的88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

——摘编自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4分)

材料二  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

满分5 manfen5.com

图1                             图2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简要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5分)

图3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满分5 manfen5.com

图3

(3)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4分)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转向城市。

(4)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和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背景。(5分) 

 

查看答案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二  由于对葡萄牙的高关税政策,英国本地不宜生产的商品,不能向邻国购买,而必须从一个遥远的国家输入,尽管明知该国的此种商品的品质较差。就这样,为了让国内生产者能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将某几种产物输到这一个遥远的国家去,国内的消费者除了要忍受消费低劣的商品外,还要支付国内商品因输出引起的昂贵价格。在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上,英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来管理美洲殖民地和西印度殖民地,这些法律比其他通商条例更加严重。一个大帝国建立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造就一个顾客大国,使他们只能购买本国各生产者所供给的各种物品。而英国消费者要负担全部费用,以维持和护卫这个帝国。重商主义的制定者肯定不会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利益在这些政策中完全被忽视了。所以它的制定者只能是生产者,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自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下跌幅度最大的是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到中国的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消费观念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消费观反映的社会现象(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者利益牺牲的原因及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争言洋货”的背景。并谈谈你对“争言洋货”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