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1972年2月27日,封冻二十余年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1972年2月27日,封冻二十余年的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中美签署了历史性的外交文件——《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材料二:2009年1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的美国前总统卡特。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30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美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中美两国是伙伴,不是对手,更不应是敌人。归根结底,只要双方牢牢把握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致力于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切实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台湾、涉藏、人权等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一定能持续向前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材料三:2009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奥巴马说,我们在会谈中再次确认,美中两国有许许多多的共同利益。未来美中会有更多合作。我想重申一个事实,美国人民对加强同中国的关系是非常有兴趣的。美中两国在经济、安全等许多全球问题上都可以合作,这符合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全世界。

这是就职仅十个月的奥巴马首次访问中国,也是他和胡锦涛七个多月内的第三次会晤。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6分)

(2)材料二指出:“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中美关系“新纪元”的理解。(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关系30年来的发展给我们留下的重要启示。(6分)

(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演变的国际背景。(6分)

 

(1)态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支持任何关于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办法;寻求美中关系正常发化,决定逐步从台湾撤走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6分) (2)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的对抗,使两国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6分) (3)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不但有利于两国人民,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虽然不同,但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只要妥善处理某些分歧,中美关系就一定能健康发展。(6分) (4)新中国成立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前,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末21世纪初,“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等信息可以看出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2)此题主要是考的是中美关系缓和化的影响。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对于促进两国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等都是有重要的影响。(3)中美两国都是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两国人民,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虽然不同,但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只要妥善处理某些分歧,中美关系就一定能健康发展。(4)战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处于敌对阵营,两国关系也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后期,中美关系缓和化并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取得巨大的进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对自己的外交方针进行了重大的改变,90年代,冷战结束,两国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的发展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1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1分)

 

查看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   B、空想社会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    D、第一国际领导人

 

查看答案

从世界发展的潮流来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影响是:

A、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社会日益半封建化

C、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D、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查看答案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查看答案

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1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