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特别行政区 B.民族区...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特别行政区       B.民族区域自治      C.各民族一律平等     D.民族团结互助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对能力要求不高。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因此B符合题意。而A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时而设置的,不是处理民族关系的;C、D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政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晚清政府某官员上书称,“……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清统治者对西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  

②导致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侵略背景  

④清朝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

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

有位思想家认为:“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 (       )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伏尔泰    D.孟德斯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1972年2月27日,封冻二十余年的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中美签署了历史性的外交文件——《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材料二:2009年1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的美国前总统卡特。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30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美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中美两国是伙伴,不是对手,更不应是敌人。归根结底,只要双方牢牢把握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致力于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切实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台湾、涉藏、人权等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一定能持续向前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材料三:2009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奥巴马说,我们在会谈中再次确认,美中两国有许许多多的共同利益。未来美中会有更多合作。我想重申一个事实,美国人民对加强同中国的关系是非常有兴趣的。美中两国在经济、安全等许多全球问题上都可以合作,这符合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全世界。

这是就职仅十个月的奥巴马首次访问中国,也是他和胡锦涛七个多月内的第三次会晤。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6分)

(2)材料二指出:“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中美关系“新纪元”的理解。(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关系30年来的发展给我们留下的重要启示。(6分)

(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演变的国际背景。(6分)

 

查看答案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1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1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