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是先秦时期,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内阁制是明朝时期,所以排除ACD。故本题选B。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因此称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④郡制和县制都起源于秦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地域联系

 

查看答案

《礼记·礼运》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文中的“制度”是指

A.礼仪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查看答案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 120 余处,其中长江流域 90 余处,黄河流域 12 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 40 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罚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以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 (战国时)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牛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一一《战国策》

材料三  生民之道食为大,有国者未始不闻此论也。顾罕知其本焉。不知其本而求其末,虽尽智力弗可为已。是故,土地,本也;耕获,末也。无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贫者日削,虽有耒耜,谷不可得而食也。食不足,心不常,虽有礼义,民不可得而教也。尧、舜复起,未如之何矣!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北宋李觐《平土书序》

材料四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卖不易,必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趋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世宗实录》

(1)上述四则材料中,哪些材料的思想主张是基本一致的?它们的一致性是什么? (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哪些情况?(6分)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分)

(3)结合史实,评价材料四反映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