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其分际又非甚远于民,而不下侪于民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上述材料中体现的观点及其在中国最早的倡导者应该是

A.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B.主权在民,资产阶级维新派

C.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D.民主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

 

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可知是主张民主的,所以排除掉A;根据“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可知材料的观点认为可以推翻君主的反动统治,故应该是主张民主共和的,题目要求选择最早的倡导者,所以应该选择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查看答案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查看答案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查看答案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查看答案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

C.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D.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