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民本”语出《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谓人民是国家的根...

“民本”语出《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其字面意思就是“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下列关于“民本”与“民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具有限制和约束统治者行为的作用

B.两者的区别在于“民”是否是国家的基础

C.两者都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社会地位

D.两者都鼓励百姓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奋斗

 

A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民本思想虽然从根本上说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的地位,约束了君主,调和了社会关系。而西方的民主制度对统治者的约束更大。故此题应选A项。B项错误,二者均认为民是国家的基础,西方民主,中国古代强调的是民为邦本;C项错误,中国古代盛行君主专制,统治者重民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西方强调的是民本;D项错误,不符合中国。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古代的“民主”含义;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制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查看答案

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

 

查看答案

(15分)材料一 《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重要文件,因为它强调了不侵犯的原则。然而,当真正的危险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间在日内瓦缔结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包括:战地公约、海上保护、战俘待遇、保护平民等。其中1949年日内瓦第4公约,有159条正文和3个附件,主要内容是: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包括准予安全离境,保障未被遣返的平民的基本权利等;禁止破坏不设防的城镇、乡村;禁止杀害、胁迫、虐待和驱逐和平居民;禁止体罚和酷刑;和平居民的人身、家庭、荣誉、财产、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应受到尊重;禁止集体惩罚和扣押人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非战公约》。(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内瓦公约》体现的主要原则以及与《非战公约》内容的主要区别。(7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

——《万民法》

材料二  罗马法片段一:因为人民通过颁布关于治权的王权法,把自己的一切治权和权力授予给他。罗马法片段二:行使治权的君主承认服从法律,这是与他的尊严相吻合的一种说法。

——摘编自《罗马公法与现代欧洲宪政》

材料三  如果把欧盟国家包括债法在内的现代私法与罗马法作出影像重叠式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私法与罗马法至少在两个方面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即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的框架。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洲债法趋同之罗马法基础》

材料四  法律上的平等原则,来源于商品经济条件,因为商品交换必须根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而价值则体现了一切人类劳动的“平等和同等效用”……它在本质上就是对商品经济一般条件的完满反映。

——《罗马法原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马法的影响。(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信息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运用恰当,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8分)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