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斯曰:“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A.丝路繁荣、开通西域 B.推举选官、任人唯贤
C.以文治武、科举选官 D.制度创新、统治有方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任何民族性、国民性或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生和发展,任何思想传统的形成和延续,都有其现实的物质生活的根源。”(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现实的物质生活的根源”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导致生产力的提高
C.私学的兴起
D.士大夫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