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历史学家主张把“十月革命和革命的十月当成一门与国家、社会发展,与人类命运相连的重要人文科学”来看待和研究。这表明十月革命
A、验证了马克思暴力夺权的正确性 B、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进程
C、改变了俄国和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世界统治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传播商业信息 C、宣传政治主张 D、娱乐大众
1933年初,《申报》刊登“永安堂”的广告词:“国难紧急中,我们需要的是民族英雄;天气严寒日,我们需要的是虎标良药。”并附上蔡廷锴将军的题辞:“永安堂主人胡文虎君,热心救国,仁术济人。……此次本军在沪抗日,胡君援助最力,急难同仇,令人感奋。书此以留纪念。”于是“永安堂”的产品卖得火热极了。这则广告作为史料不能用于研究
A、近代民族企业 B、八年抗战
C、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 D、实业救国思想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陈真编辑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战争一旦结束,不管是政府官员也好,公营事业人员也好,都纷纷转向到收复区的敌产的接收上。……天津的四百家工厂,就是被这些部会和局均分了事”。材料说明的是
A、一战之后民族工业重新萧条 B、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体制
C、抗战后国民党经济接收的情况 D、建国初期民族工业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