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研读图,此图反映的军事行动 A.表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B.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

研读图,此图反映的军事行动 

满分5 manfen5.com

 

A.表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B.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C.主要为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军事行动是指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AC是对应1948年9月——1949年初的三大战役;D是对应1949年4月开展的渡江战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7年2月,中共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查看答案

1942年,毛泽东在谈到研究党史的“古今中外法”时指出:“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我们党的历史,我觉得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阶段:大革命时期是第一个阶段;内战时期是第二个阶段;抗日时期是第三个阶段。”三段式划分的依据是革命的任务,联合的群众,革命所打击的目标(党的政治路线)。具体到第二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革命的任务的直接表现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B.革命所打击的目标是盘踞在农村的中外反动势力

C.联合了的群众是缩小了的统一战线,和农民、小资产阶级联合

D.党的政治路线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日近代化大比拼”分别指什么事件?(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鸿章人生悲剧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悲喜人生的看法?(11分)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控制下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军事的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材料二:关于朝鲜战争的结局,主要有三种看法:有人认为胜利属于中朝一方;也有人认为双方在战场上打了个平局;还有人认为美韩一方取得了胜利。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当时世界格局角度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3分)

(2)关于朝鲜战争的结局,你同意哪一说法,理由是什么?(12分)

 

查看答案

【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卢梭出,以为人也者,生而有平等之权,即生而当享自由之福,此天之所以与我,无贵贱一也,于是著《民约论》大倡此义。谓国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结约,以众力而自保其生命财产者也,各从其意之自由,自定约而自守之,自立法而自遵之,故一切平等。若政府之首领及各种官吏,不过众人之奴仆,而受托以治事者耳。自此说一行,欧洲学界,如平地起一霹雳,如暗界放一光明……《民约论》者,法国大革命之原动力也;法国大革命,十九世纪全世界之原动力也。

——摘自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材料二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伏尸二十九万,变法三次君权变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城市为墟;至夫路易十六,君后同囚,并上断头之台,盖大地杀戮变乱之祸,未有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大自法肇也。

——摘自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主要政治观点。指出材料二中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特点的概括及康有为的政治

用意。(9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康梁与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革主张上的主要不同点。(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