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4分)由于时代、国情的区别,民主呈现多元化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分)由于时代、国情的区别,民主呈现多元化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利……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一年召开40次例会,如果需要的话,还召开临时会议,不仅解决一般政策问题,而且还为政府在外交、军事和财政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作出详细决定。伯里克利还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金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另外,他还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第1条包括10节,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其职权。第 2条包括4节,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第3条包括3节,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第4条包括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利。第 5条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6条主要是规定联邦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第7条规定宪法经9个州批准后生效。        

——《美国1787年宪法简介》

材料三 《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征税,不得任意招募军队及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1)依据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为完善雅典民主制度采取的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雅典民主的局限,(4分)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2分)

(3)有人根据唐代的中央官制断言中国古代已出现了民主制度,请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5分)

 

(1)措施规定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实行职务津贴制;设立民众法庭,所有公民都可以担任法官。 (2)地域上突破:制定1787年宪法,通过联邦制,在广阔的地域上建立了新型共和国,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形式上突破:实行代议制民主形式(或民主原则),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维护: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3点3分)  (3)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完整的相权一分为三,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又使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监督和合作,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不正确(1分)。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制度,国王权力受到严重限制,权力中心在议会;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不断成熟的体现,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它与民主制有本质的区别。(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还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金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 “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概括。 (2)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美国1787年宪法与雅典民主制比较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地域上突破:制定1787年宪法,通过联邦制,在广阔的地域上建立了新型共和国,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形式上突破:实行代议制民主,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内容上: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 (3)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雅典的民主制度的比较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首先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得点及作用: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完整的相权一分为三,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又使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监督和合作,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其次判断不正确。理由可以从权力的中心和体现的阶级性: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制度,国王权力受到严重限制,权力中心在议会;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不断成熟的体现,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它与民主制有本质的区别。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省六部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的颁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际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翰廷总之,所以稳当。”

——《洪武实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2分)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4分)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

 

查看答案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A.德国强租胶州湾       

B.巴黎和会决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C.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D.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妥协卖国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满分5 manfen5.com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查看答案

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