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大意为:背离了孔子教学的主意,不学习六艺,不攻当时的事情。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已经不是儒学的主要宗旨,再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可知宋明理学遭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批判,综合分析得出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故选A。由已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并未摒弃孔孟儒学,而倡导“经世致用”的是顾炎武本人而不是王阳明,故排除BC,而D材料没有体现。正确答案为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子的中央集权思想

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

 

查看答案

(12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收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4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

——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选修部分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在19世纪60年代企图侵略新疆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4 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4 分)

 

查看答案

(14分)由于时代、国情的区别,民主呈现多元化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利……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一年召开40次例会,如果需要的话,还召开临时会议,不仅解决一般政策问题,而且还为政府在外交、军事和财政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作出详细决定。伯里克利还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金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另外,他还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第1条包括10节,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其职权。第 2条包括4节,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第3条包括3节,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第4条包括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利。第 5条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6条主要是规定联邦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第7条规定宪法经9个州批准后生效。        

——《美国1787年宪法简介》

材料三 《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征税,不得任意招募军队及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1)依据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为完善雅典民主制度采取的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雅典民主的局限,(4分)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2分)

(3)有人根据唐代的中央官制断言中国古代已出现了民主制度,请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5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际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翰廷总之,所以稳当。”

——《洪武实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2分)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4分)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