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人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3分)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主张?这对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8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 “新”在何处。(3分)

(4)材料四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7分)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5分)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 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 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 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材料一中“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来概括,可以得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结论。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后来对近代社会发展不利的思想主张。 (2)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中“大一统”、“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信息来分析,可得出其主张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根据材料中的“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其目的和意义则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注意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天理流行”、“无非这理”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来回答,皆可知道,“新儒学”“新”在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新的观点:根据材料四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其产生的根源: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联系课本所学即可知道这一时期的新思想产生的根源应该是新的经济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即商品经济或者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演变历程:结合四则材料的时间及每个时期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概括归纳。这也是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即: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的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D.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学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而不是批发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三 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为青年开出“必读书目”,“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的《拿来主义》喊出了对待外来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拿来!”

——《重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1)据材料一,说明洋务派对待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并说明其局限性。(4分)

(2)材料二中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 (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判断中国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以上,火点著铁甲皆透。

——《金史》(金,1115—1234年)

材料二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斛(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余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暝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1127—1279)《梦粱录》

材料三 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四  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时何学问?      

——(宋)朱熹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史实?(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科技成就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材料三揭露了当时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4分)

(4)依据材料四,指出造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2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4分)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2分)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2分)

 

查看答案

某部历史著作写到:“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后,他无视莫斯科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个马克思主义原则。”毛泽东的上述思想突出体现在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C.《论十大关系》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