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非选择题:本大题30分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

非选择题:本大题30分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中的话,即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9分)

(2)试从客观作用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9分)

(3)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观点差异的原因。 (12分)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实行君主专制,即把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手中;(3分) 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宣扬君权神授。(3分) 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或者说反对君主专制(3分) (2)韩非子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地方分权和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成为秦统一后采取的政治措施的理论基础。(3分) 董仲舒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3分) 黄宗羲的观点反映(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对封建制度的质疑和挑战,具有进步意义,对后来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影响。(3分) (3)差异的原因: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韩非子处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期,(3分)君主专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分) 黄宗羲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期,(3分)君主专制成为限制社会进步的枷锁。(3分) 说明:1、只回答时代背景的不同,没有详细作答的,只给1分。 2、只回答韩非子、黄宗羲所处社会转型的大时代背景,没有紧扣材料,只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整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主张实行君主专制;材料二中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君权神授”等主张,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材料三中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第(2)问,考查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从客观作用方面作答,对上述三段材料中的思想观点分别展开评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韩非子的观点在战国时期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成为秦统一后采取的治国思想;董仲舒的观点在汉代,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黄宗羲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的需求,具有进步意义,对后来的反封建斗争有着积极的影响。第(3)问,考查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原因的分析需要结合两者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回答,韩非子处于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开始形成;黄宗羲处于明清之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思想主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发明了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

 

查看答案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查看答案

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查看答案

他和一位朋友在郊外赏看风景时,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他”指的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时间

王韬的主要活动

1849年

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

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院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

1867年

漫游法英等国,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演讲

1874年

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

1879年

应日人邀请,前往日本考察四个月,写成《扶桑游记》

1886年

主持上海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

1894年

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李鸿章)书》

材料二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

——王韬《弛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王韬《纪英国政治》

(1)据材料一,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贡献。(12分)

(2)概括材料二观点并作简要评价。(8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一,指出其原因。(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