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 A.“仁” B.“心外...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A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只是就一些具体的思想主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

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         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   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查看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三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制定法律制度的原则和罗马法有什么不同?(4分)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洲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4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1)根据材料一,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