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清时期,像年画、剪纸画等大量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

明清时期,像年画、剪纸画等大量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实用性,这主要是因为 (  )

A.白话文开始兴起            B.理学兴盛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年画、剪纸画等大量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实用性”说明艺术的发展要满足普通民众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才能发扬光大,所以年画、剪纸画等大量涌现与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和生活需要紧密相关,故答案选C,A B 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邓小平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基础上创立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 (  )

A.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B.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C.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查看答案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D.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查看答案

(20分)材料一 、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四、 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统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6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6分)

 

查看答案

(20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4分)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4分)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