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日本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想继承德国在中国...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日本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想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强占的一切权益。中国代表、驻美公使顾维钧驳斥了日本的立场,坚持胶州租借地、胶州铁路及其他一切权利,应直接交还中国。中国还提出取消日本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顾维钧发完言后,威尔逊和兰辛、势合乔治与贝尔福到中国代表团处表示祝贺,会议的新闻发布也强调中国声明受到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致赞扬。但是形势很快就起了变化。日本制造舆论说,如和会不同意日本对山东的要求,日本也要仿效意大利,退出和会,不加入国际联盟。原来不希望日本在远东势力过于强大的威尔逊为了保住国联计划,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在山东问题上向日本让步。4月22日,“三巨头”会议召中国代表到会,威尔逊对顾维钧说:“中国代表可以看到现在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合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他们明确要求中国对日本做出让步。

材料二 美国在欧洲受挫,但它的扩张势头有增无减,它的目光自然转向世界其他地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英俄矛盾一度是主要矛盾,战后美日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了。1919年11月,咯奇等美国参议员公开声明,其要点是“中国不以本国领土或沿海地之无论何处,割让或租借于无论何国”。“中国既赞同所称门户开放主义,并实行中华民国各地方,无有例外”。中国代表的表态得到了美国的赞许。

材料三  1922年2月4日,中日签署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款》及《附件》。条约规定:“日本应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同时,中国政府亦声明胶州德国旧租借地全部开商埠,外国人在德国旧租借区既得权无论在德国租借时或日本军事占领时经合法、公道取得者,应尊重之。”

——摘自《国际关系史》请同答:

①依据材料一指出山东问题的实质。(2分)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这一问题产生的过程。(6分)

②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对山东问题的变化的原因。(4分)

③对材料三中山东问题的方案,你如何看待?(4分)

④通过山东问题的产生及解决过程,你得出哪些认识?(4分)

 

①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2分)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巴黎和会上《凡尔赛和约》把日本这一侵略行为合法化,所以山东问题完全是帝国主义政策的产物。(6分) ②在亚太地区进行扩张,同日本争霸的需要。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外交妥协的结果,承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4分) ③中国在山东的主权虽然得到一定恢复,但同时为更多的外国势力分化提供了机会。(4分) ④帝国主义推行强权政治,以强凌弱,处理国际事务的出发点一切以自身的利益为转移。  没有国家的独立,就不可能有独立的外交,实力就是外交的后盾。(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897年德国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一战期间,日本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巴黎和会上《凡尔赛和约》把日本这一侵略行为合法化,所以山东问题完全是帝国主义政策的产物,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第(2)问,考查学生的归纳分析的能力,美国政策的转变一需要从美国国家利益的考虑,即当时同日本争霸的需要为了在亚太地区进行扩张,二是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的的妥协,承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第(3)问,考查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中国政府亦声明胶州德国旧租借地全部开商埠”“外国人在德国旧租借区既得权无论在德国租借时或日本军事占领时经合法、公道取得者,应尊重之”可知中国虽然在山东的主权得到一定的回复,但是中国对外国人开放的更多,丧失的权益更多。第(4)问,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山东问题出现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其解决的过程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体现,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制定对外政策;另外也说明了弱国无外交。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9年德国人侵波兰后,有人就一些国家的行为质疑:“他们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这里的“政策”是指(  )

A.孤立主义政策    B.均势政策      C.“门户开放”政策   D.绥靖政策

 

查看答案

思想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段独白 

材料三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以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材料四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的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6分)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欧洲历史上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4分)

(3)材料二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4)材料三中所说的伟大人物有哪些?(3分)这些人物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原则有哪些?(4分)材料中所说的“法国行将到来的革命”是指什么?(2分)

 

查看答案

 

材料一: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四:“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1)材料中提到的“不要人民读书”、“只读一种书”分别是指何事?(4分)

(2)不同的手段分别带来哪两种不同的后果?对此你有何看法?(6分)

(3)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9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机关、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和有关公民法事务的行政权力。依据第三种权力,王侯或官府处罚犯罪或裁决公民中的讼争。人们称第三种权力为司法权,而第二种权力简称为国家的行政权。当立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定会担心,同一个人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同时加以执行。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同样也不复存在。因为如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法官就同时成为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就变成了压迫者。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人权宣言》

材料三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受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决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是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  不应实行英国式的议会制。因为人民在选举议员时可自由投票,是主人;而在选出议员后,就又变成了奴隶。所以,应该实行直接民主制,由全国公民开全体大会,共同决策和立法,不需选举议员或代表。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德斯鸠所主张和反对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人权宣言》体现了当时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基本主张和要求?(4分)

(3)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主张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要求?(2分)

(4)据材料三,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

(5)材料四所表达的主张是切实可行的吗?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6分)

(2)指出材料一、二中孔子学说遭受冷遇而董仲舒思想受重视的原因(4分)

(3) 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