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庐州人,天圣朝进士,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包拯因科举走上仕途,曾当谏臣 B.包拯曾经参与管理过国家财政
C.包拯曾主张朝廷垄断盐业市场 D.包拯鞠躬尽瘁,最终死于任上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A.①②④ B.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20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请回答: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结果的差异。(8分)
(3)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6分)
(20分)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尤其是中国,拥有悠久文明的历史,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以下两组图片。
形式 内容
第一组 疆域图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A 朝 C 制(图7)。
第二组 示意图 汉代三公九卿制; B 朝 D 制(图8);清朝军机处。
图1 (某朝局部疆域) 图2
(1)材料一中A、B分别代表什么朝代?(2分)C、D分别代表什么政治制度?(2分)概括指出D的积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一两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两对基本矛盾。从历史的角度看,它们的演变趋势如何?(9分)
(3)如果把材料一两组图片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你觉得它可以用来研究什么课题? (要求:课题尽可能简约、准确,反映中心问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