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

(20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1)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是怎样强化君权的?(6分)

材料三: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图一

满分5 manfen5.com

 

图二:

 

满分5 manfen5.com

(2)据材料三指出图一、图二的朝代和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4分)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2分)

材料四: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朱子语类》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制度有何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1) 神话皇权,皇位世袭,皇帝独尊,三公分权。 (2)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相权日益削弱;皇权日益加强。 (3)特点: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作用: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皇权。③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 试题分析:第(1)依据材料一中 “ 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 ‘ 帝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及材料二中三公 “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 归纳即可。(2本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别是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和内阁与军机处。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是相权不断的被削弱,皇权不断地加强,唐朝相权一分为三,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3)材料四说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从材料“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信息可以分析的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相互合作,分工明确,同时相互监督。这样保证了皇权的大权独揽,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的行政区划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简称,如江西简称赣,上海简称沪等。下列省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山西                    B.河北      C.四川                     D.福建

 

查看答案

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度

 

查看答案

君臣关系的好坏,应当说是一个政权的政治是否正常和能否稳定的标尺。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 “站而论道”,到了明代只能“跪奏笔录”,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被废,六部地位极低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中国战场

南太平洋、东南亚战场

中国战场

(不包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残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620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日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分配情况?(2分)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