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12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末)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主张,并指出其主张的不同结局。(4分)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朱熹与李贽的主张,李贽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的兴起冲击了社会等级观念 B.社会群体认同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C.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楷体汉字 |
执 |
王 |
臣 |
劓 |
甲骨文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