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下表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修身

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国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一一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材料三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新式学堂的特点,分析为何“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8分)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6分)

 

(1)变化:私学取代官学;(4分) 原因: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破坏,争霸局面出现,战争频繁;统治者无力顾及官学;士阶层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6分) (2)特点:增设了近代西方教育内容;经学在全部课程中占居首位。(4分) 原因:所培养人才仍立足于做官,封建教育根深蒂固。(答到第一层次“做官”给2分,能答到第二层次“封建教育”给4分,总分不能超过4分。) (3)称呼演变:夷学——西学——新学。心理演变:从对西学的鄙视、偏见到对西学的认同再到对西学的褒扬。(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正确分析材料的能力,比较简单。材料“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体现了春秋时期教育领域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取代官学的变化。要分析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变化的原因,必须注意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中贵族“无暇顾及教育”和“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等信息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春秋时教育领域变化的原因。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清政府新式学堂出现前的主要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表中读经讲经安排的课程较多,且出现了外国语、体操等近代课程。根据材料中“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近代对西学称呼的演变就是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从材料中“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西学篇”再到《新学书目提要》,表现了中国人对西学的称呼由夷学——西学——新学,也折射出中国逐渐接受西学的过程。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查看答案

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价值重建”指的是(    )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周积明的《最初的世纪》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14%。”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②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

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B、C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     B.爱国人士“实业救国”

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查看答案

1912年4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以南皮(注:南皮即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表明当时孙中山已经认识到(    )

A.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     B.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

C.长期社会变革推动了武昌首义       D.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