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恩格斯认为,“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而且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或者就变为穷光蛋。他们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后一条道路;由于他们数量很大,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关于雅典的民主政治,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雅典灭亡的真正罪魁祸首。
评述材料中关于雅典灭亡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8分)
材料三;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4分)
材料四: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3)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6分)
材料五: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4)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政治依据是什么?(2分)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5分)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 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C. 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B.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C.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D.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氏,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B.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 D.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结合图,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
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
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1928年秋)
材料二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材料三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1)据材料一,将“西江月”后□□□处省去的内容填写完整并指出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6分)
(2)上述毛泽东诗词展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场景。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以此论证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