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一个地名命名或其变更并非单纯来自偶然或者...

(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一个地名命名或其变更并非单纯来自偶然或者不自觉的语言因素,更多的是历史的折射与反应。

材料一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发现了一组文字材料:“……两县共辖109坊,一为永乐、曲池、敦化、安仁等54坊,一为善和、通化、怀远、醴泉等55坊。”

(1)材料所涉及的朝代最晚可能是?说明理由(4分)。

材料二  中国城市众多,但是城市的路名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三民路,中山路等。

(2)材料二中的路名,你认为哪两个被当今中国大陆与台湾共同使用的频率会最高(2分)?分别说出大陆与台湾使用这两个路名的理由(4分)。结合史实说明大陆哪座城市最适合使用这些路名(3分)?

材料三  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路易十五广场”,1789年被改名为“自由广场”。1795年易其名为“协和广场”。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

(3)导致该广场改名为“自由广场”的因素有哪些?广场名称的几经反复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4分)。

(4)你从以上材料中得出什么认识(3分)?

 

(1)朝代:唐朝(2分)。理由:因为唐朝实行坊市制度,而宋代开始打破了坊市的界限。(2分) (2)三民路,中山路(2分)。孙中山在大陆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台湾,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中华民国缔造者)(4分)。后面一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譬如:武汉——武昌首义地(其他如广州、南京、中山皆可)。(3分,城市1分,理由2分,两者必须相关) (3)因素:启蒙思想影响;法国大革命爆发,对封建势力进行打击;(2分)说明的问题: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十分艰巨、曲折(类似表述亦可)。(2分) (4)地名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地名的变化有政治色彩;地名的变化能够反应出当时的时代特色.(答出两点给3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古代中国的商业”一课“市”的形成与发展,可知坊市格局被打破是在北宋,北宋时期突破了坊市分开的格局,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而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则是坊的大量存在,说明应该是坊市分开的格局,应该是北宋以前的,也就是说最晚可能是唐朝。(2)大陆与台湾所谓政权的性质不同,决定了台湾不可能出现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这样的字眼。而三民路、中山路则代表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为提出三民主义伟大理论,领导辛亥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与他相关的这两个路名在两岸最有可能共同使用。后一问,言之成理即可,因为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只是一座。如武汉,辛亥革命起义地;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中华民国都城、后来解放等等。(3)改名“自由广场”的主要原因要结合材料中的时间进行回答。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因此更名为自由广场。此外,很明显的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广场的名称几经变化,能够反映出法国的民主之路艰难曲折。(4)通过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不论中外,地名均与政治有关,通过地名变化可知看出当时的政治状况。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宋时期商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长期以来日本人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是不讲卫生的、主权高于人权的、允许使用危险农药的、说假话的、绝不妥协的;同样地,中国人也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日本是虚伪的、不反省历史的、右翼的、拒绝道歉的。有色眼镜干扰了两国关系。”此话不能反映(   )

A.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认知存在误差

B.客观认知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很重要

C.中日两国大规模政治运动扭曲了彼此间的认知

D.中日两国不能相互客观认知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查看答案

罗斯福在“新政”时期,积极干预甚至控制立法,频繁使用否决权,几乎“扮演着议长的角色”,1933年至1943年间,美国国会的重大立法,几乎都不是国会创始的。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读应该是(   )

A.罗斯福的做法背离了分权制衡的宪法精神

B.罗斯福利用“大萧条”的“紧急状态”加强了行政权力

C.该时期的美国国会形同虚设

D.罗斯福此举使“新政”的推行大打折扣

 

查看答案

1921年,苏俄出现全国性大饥荒。政府救灾的决定性措施是(   )

A.颁布土地法令,没收贵族和教会土地等财产

B.与西方主动结束战争,争取经济援助

C.实行新经济政策,改革生产关系

D.实行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

 

查看答案

1933年7月《申报月刊》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以下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

B.当时知识界对“非资本主义”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

C.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D.这是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查看答案

“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工业革命促进了个人自由的发展   

B.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缺少经济上的竞争

C.自由放任政策是工业革命的要求   

D.工业化就是要求不断打破经济垄断的过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