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分)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
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
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4分)
(2)材料二中出现大量带“洋”字的词语,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又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2分)请举一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2分)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6分)
(25分)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材料二: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贱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的悲歌。
材料三: 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3分)指出1640~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6分)
(2)试对材料二马克思论述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解读(关键词句:①陈腐世界的代表;②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③贱买贱卖的特权;④对联式的悲歌)(7分)
(3)如从材料三中三个视角理解鸦片战争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6分)这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从人类文明纵向演进的过程来看:由采集狩猎时代到农业社会的渐进,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嬗变,由工业社会到信息时代的飞跃,其总体趋势特征有
①文明从低级向高级,从小范围向大范围扩展
②文明中心或主流文明呈空间转移的变化特征
③文明发展在时间上呈周期缩短的加速性特征
④在主流文明的时代模式下文明呈多样性特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据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记载,(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是因为当时英国
A.推行圈地运动 B.开辟新航路 C.积极对外扩张 D.进行工业革命
据台湾学者张玉法《中国现代史》统计。1862——1910年清朝中央政府主持开办了许多工业企业,主要的类型有:兵工厂、纺织厂、铸钱厂、造船厂等。以上各类企业对应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A.2、5、7、42 B.5、7、42、2 C.7、42、5、2 D.42、7、5、2
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