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12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2分)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2分)

 

(1)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1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3分,任答3点) (2)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1分) 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1分) (3)“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2分) “五四”以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2分) (4)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2分,任答2点)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表现:要求根据材料一来概括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即可得出。背景: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西方传教士东来以及西学东渐主要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核心观点:要求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根据材料二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可以概括出来,即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理论创新: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文化倾向:根据材料三中的“五四”以前“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得出结论。举例:五四以前的可以用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一些史实来说明;五四之后的用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来说明。 (4)特点: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四中的“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可以得出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四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4分)

(2)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旧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套“陈旧的制度”是如何被工业化社会淘汰的?(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英两国为例论述材料四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8分)(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文艺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风格。下列创作风格与其对应文艺作品,不匹配的有

①斯达尔夫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巴黎圣母院》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苹果车》

③沃塞尔“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向日葵》

④莫奈“光是画中的主角”——《格尔尼卡》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查看答案

《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①从亚里斯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    ②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

③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      ④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2013年8月日本《读卖新闻》评论指出,“安倍的父亲曾任日本外相,安倍那时担任父亲的秘书,因此安倍对外交有着强烈的兴趣。安倍自去年12月上任以来已出访了20个国家,这个速度比他的前任都要快,安倍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代日本

A.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B.极力提升政治诉求

C.具有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D.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查看答案

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          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                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