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多年前, 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 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 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 极为椎崇。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材料三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怎样的局限性?(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外来文化?(1分)
欧洲某部文学作品描写了一个富有的公爵因反抗压迫,遭政府处死的故事。后来一位音乐家将之谱成歌剧公演,赢得观众热烈回响。公爵被视为民族英雄,激发当地人民起来反对统治者。下列作品中与该部作品所反映的思潮相一致的是
A B C D
2011年9月18日,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现场组织指导对“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南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的收割、验收工作,此批次的超级杂交稻承担着冲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难关的重任。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过渡时期就取得重大突破
B.中国水稻亩产900公斤难关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就已经攻克
C.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D.世界性饥饿问题因杂交水稻技术得到解决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主题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他们最应该选择的学习资料是
“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但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
A.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 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D.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
民国十二年孙中山发表一篇演说:“民国成立到今日已经十二年了。这十二年中没有一天没有变乱。这个变乱不已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简单的说就是新旧潮流的冲突……旧思想是妨碍进步;总是束缚人群的。我们要求人群自由,打破进步的障碍,所以不能不打破旧思想。今天要请诸君来打破旧思想究竟用什么标准呢?大略的讲便是拿一个主义做标准。”孙中山的话表明当时中国社会
A.各种思潮激荡,新旧潮流冲突
B.人们普遍信奉旧三民主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成为“标准”
D.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成为“标准”